回歸居住本質 房市才能真正健全



  • 2013-08-02 10:00:00 

  • 回應



八月伊始,建開公會更名為不動產開發公會的場合上,理事長吳寶田對外公開表示,擔憂奢侈稅修法趨嚴,會讓個體經濟、總體經濟都更悶。業者心裡擔心的是,線上建案銷售情況會愈來愈悶。

不過持平而論,吳寶田同時提出的三能一不及若干建議,儘管依舊是老調重彈,但也是中肯。建商希望看到的都市更新加速等,目前卻仍沒看到具體著落,學界呼籲的不動產租稅改革,相關單位作業緩慢,緩不濟急。但分析觀察這些年的實況,其實當中的真正癥結或關鍵,或許不是在經濟、不是在資金,甚至也不純然是政策,而是主事者的觀念與心態出現偏頗,似乎應該加以調整。

建商希望的建設和更新,或是學者疾呼的租稅改革都很重要,也都正確無誤。然而大量資金會這樣一股腦往房地產流,造成房價快速墊高,一般消費者望之興嘆,原因不只是國內缺少適當多元的投資環境管道,或者租稅制度大有問題。

其實也是因為,多數人視房地產為最重要的家庭財富,更因此心存房價易漲難跌,甚至建立只漲不跌的迷思;而業者也因勢利導,大量訴求基本需求以外的部分,如長期投資或置產。

如果這裡說的是股票,是超跑,是珠寶,這些都是奢侈品,無可厚非。但現在問題在於,本質上房子是用來居住的,和基本民生需求息息相關。因此一般人可以有房價或財產迷思,但為政者卻不能跟著傾斜,反而還要更加重視民生需求;畢竟起碼的居住環境及條件,是人權的基本要素之一。

從金融或經濟角度,房地產含有土地這項稀有財,所以一定會被包裝為投資財。然而扣除土地,房屋卻是民生必需品;這意味著,官方有義務、有責任提供每個國民最起碼的住居條件或品質。

而很顯然、也很遺憾地,從台灣官方的行徑來看,這部份長期被忽略。就算是所謂的合宜宅,也是問題重重;因為,協助解決居住問題,絕不等於提供便宜房屋給民眾『購買』,況且官方直接介入買賣行為,不但對自由市場機制產生影響,更由於其相對價差,可能會成為有心人士操作套利的工具,政策原意遭嚴重扭曲。

我們希望為政者揚棄以往僅視房地產為產業、經濟發展一環,或者火車頭的思考邏輯,而把居住的民生需求擺在更重要的位置。如此才可能有真正的居住或土地正義可期,房市也才可能真正健全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房仲精靈 翔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